摘要:骆驼是我国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特有畜种。多少年来,它既是产区农牧民的重要生产资料,又是生活资料。特别是它的役用性能,在边陲地区交通运输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,素有沙漠之
骆驼是我国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特有畜种。多少年来,它既是产区农牧民的重要生产资料,又是生活资料。特别是它的役用性能,在边陲地区交通运输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,素有“沙漠之舟”之称。
骆驼具有多种经济价值,它既产绒毛,又产奶肉,还能提供役力,它是一种多产品、多功能的家畜。这一点是其他任何畜种所不可比拟的。
长期的自然选择,使骆驼具有适应荒漠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的体形外貌和生理功能。骆驼能抗御荒漠地区多变的气候、贫乏的食物和水源,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其后代。例如,骆驼可采食纤维素、木质素含量高、带刺的灌木和半灌木,不与牛、羊争食;骆驼可耐受严寒、酷暑、狂风、沙暴;骆驼可在12-15天内不吃草、不饮滴水仍能正常使役;在生命极限耐饥渴试验的情况下,不给水和草,骆驼可活63天;只给草不给水,可活78天;只给水不给草可活110天。真是“奇畜”啊!
我国养驼历史悠久,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牧民群众积累了一定的养驼经验,促进了养驼生产的发展和提高。但是,由于荒漠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所限,骆驼只能终年靠放牧为生,其生存和发展,主要靠自然选择,其体形结构和生理功能必须适应荒漠地区的生态条件,不然即被自然淘汰。即所谓“适者生存”。骆驼的各种产品,是其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必备条件。例如,骆驼绒毛是其躯体抗寒保温的覆盖物,但炎热时必然脱换,以便散热;驼的峰脂是其抗灾度荒的能量储藏库,秋末冬初膘好时,驼峰坚挺丰硕,春天乏弱时,消耗殆尽,驼峰瘪瘦;驼的产奶量可哺育自己的驼羔。对人类而言,骆驼是“万能动物”。
解放后,西北和内蒙古养驼地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,发展民族经济,采取增畜保畜措施,养驼生产也和其他畜牧业生产一样,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特别是20世纪70-80年代,养驼峰数大幅度增加,在鼎盛期,全国养驼峰数曾达到64万多峰,仅内蒙古即有40多万峰。与此同时,骆驼的选育提高,有关骆驼科学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,形成了一股“骆驼热”。 在此期间,养驼各省(区)相继进行了骆驼普查,掌握了当地骆驼生产概况,到1983年,各地组建骆驼选育群651个,选育群繁殖母驼达3万余峰。从1979-1990年,先后召开了6次全国骆驼育种会议,会上互通情报,宣读学术论文,交流养驼育种经验。
1990年,对阿拉善骆驼正式验收命名,成为我国第一个地方优良品种驼,并制定了阿拉善驼地方企业标准。甘肃农业大学对骆驼解剖、繁殖生理进行了详尽的研究,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。宁夏、内蒙古自治区成功地进行了骆驼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配种试验。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和协作单位进行了黄驼和白驼选育,研究了驼绒超微结构及氨基酸组成,公驼颈脉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,发表了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,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受到专家好评。宁夏农学院、内蒙古农牧学院合编了《养驼学》教材,湖南省贺新民编著的《骆驼学》在内蒙古出版。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骆驼科学的内容,人们对骆驼的认知也进一步提高。
近10多年来,骆驼数量日趋下降,牧民群众和畜牧科技界同志面对养驼业不景气的现状,忧心忡忡! 同时,近5年来的驼奶发展速度快,给骆驼发展带来新的生机。
世纪之交,国家把目光投向了西部,党中央、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,明确提出加快西部开发,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。养驼业迎来了发展机遇。
骆驼产区多属少数民族聚居区,贴近华北和西北边境,发展养驼生产是充分利用荒漠地区自然资源,繁荣民族经济,促进边区安定团结的“兴边、富民”的重要措施,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边境地区投入和对广大边民帮扶,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,边民尽快富裕起来的机遇,做好养驼工作,发展养驼生产,骆驼不但不会“泯灭”,养驼业还会在新的世纪走向新的辉煌。
原文出处: